立功人可以表態(tài),但很難表態(tài)。說話人也可以建立道德,但是很難立功,請談談儒家三仙的具體含義:道德上的成功需要修養(yǎng)立功(事業(yè)上的成功)需要時代的機遇來表態(tài)(學術上的成功),需要稟賦才能做陳述的人,未必有機會,也未必有天賦,很難立功,曾國藩走的是先立德,后立功,即精誠修身,由內而外治國。
1、讀“范浚集”(二1,禮樂之書:命靜,性自然?!浴墩撔浴贰撜f安靜是性的一種狀態(tài)。那么,什么是性,什么是心呢?我們以《禮記》為例。夫與民,有知彼此血氣之性,卻無悲、喜、怒之共同感受。他們要有感覺,要有動作,然后要有思想。性是血氣,心是情緒。這說明戰(zhàn)國時期的儒家認為心性不同。2、天亡人苦,性暖人心。
——摘自《論性》前半句,我最初的理解是“心是性的載體”。事實上,范軍把“命”、“性”、“心”作為一個整體來考慮,主張心即性,也應該接受佛教各派尤其是禪宗的觀點。禪宗認為心即自然,主張心見自然,悟道。這與朱繼程頤、之后的提法不同..與陸九淵(1139~1154)對“心學”的提法有相似之處嗎?還需要驗證。當然,他是以君子為前提的。
2、請談一談儒家三立的具體涵義三仙如古人所言:道德上的成功需要修養(yǎng)立功(事業(yè)上的成功)需要時代的機遇來表態(tài)(學術上的成功)。需要稟賦才能做陳述的人,可能沒有機會或天賦,很難立功做陳述。立功人可以表態(tài),但很難表態(tài)。說話人也可以建立道德,但是很難立功。毛澤東說,曾國藩是一個完美的人,他達到了儒家學說的三個不朽的最高境界,即“道德”、“陳述”。曾國藩走的是先立德,后立功,即精誠修身,由內而外治國。
傳統(tǒng)意義上的“立德立功立言”觀念,主要是指人對社會的影響,并以此作為人生的價值取向。拋開其中包含的封建思想的糟粕不談,單從字面和通俗意義來說,立德就是要做圣人,要做好事,要做社會公認的“光輝榜樣”,用現(xiàn)代的語言來說就是要做只有優(yōu)點沒有缺點的“雷鋒”,立功是做一個英雄,做一個在各個方向都有巨大成就的將軍,還是做一個在女兒身邊高掛明鏡的大官,還是做一個救民于水火的救星。不管怎么說,他應該在現(xiàn)世有無限功德的名聲,為后人留下功績的記錄。